前陣子和朋友聊天時有點感觸,就是

 

當你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時,該不該用同樣的標準來看待或期待對方如何對待你。

如果對方沒用同等的標準對待你時,你該不該失望或難過。

 

顯而易見的,以友相交當然不希望對方虧待自己。

不是以利益權衡友誼,更非將相處過程量化評估;

較接近的說法是同理心。

 

出遊帶了些東西給你,你出遊也給了我些紀念品。

你難過陪你聊天,我無聊你陪我逛街。

在友誼間看似普通的過程,其實都在相處間不斷觸動彼此的同理心。

原本觀點態度相異的陌生人,在經過相處後彼此影響,也漸漸相似;

當然仍有個別的特殊性,否則人盡相同豈非太無趣?

 

只是當我給了100,卻得50甚或是0時;往往就是因為是友誼,才更覺失落。

這種現象隨著年紀漸長越是患得患失。

畢竟再也不若小孩般,能付出的只有不去計量的真心;大人連真心都要計量大小,不是嗎?

 

如果不在意這些,是不是連友誼都不在意了?

但是太在意這些,是不是顯得自己不夠灑脫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m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